青岛诗词
2025-5-2 星期五/农历四月初六

《诗法举隅》及其介绍的诗词写作技法(之一)


 

       一、《诗法举隅》

     《诗法举隅》作者林东海,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出版。

       本书介绍了作者总结归纳的作诗的艺术手法。

       作者在引言中说:完美的艺术形式,要运用巧妙的艺术手法来创造。艺术手法同所表现的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,同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。

       我国古典诗歌在长期的艺术实践过程中,创造了丰富的艺术手法。总结这些艺术手法的规律和特点,对于诗歌创作和欣赏,有重要意义。

       从唐代开始,历代都有谈论诗法的书籍。历来所论诗法,说法不一,范围很广,或者论命意、审题、谋篇,或者论定体、选韵、协律,或者论字法、句法、章法,或者论赋法、比法、兴法。

       本书只谈与赋、比、兴有关的艺术手法。

       本书所谈诗法,不谈立意,不谈体制,也不谈格律,而是试图分析赋、比、兴范围内的一些常用而且较能奏效的具体手法。

       本书作者总结的作诗手法有:以少总多、 以小见大、超越时空、夸不失真、化虚为实、正反对比、众宾拱主、宛转曲达、巧比妙喻、视听通感、化静为动、以动写静、乐景写哀、兴法起结。共14法。

 

       二、本书的“序”和“后记”

       这本书最有意思的地方是它的“序”和“后记”。

       书的作者林东海是朱东润的学生。学生写了书,请老师作个序,评价一下,推荐一下,这完全在情理之中。老师欣然同意作序,这也是人之常情。然而,有意思的事却是出现在序言和后记的内容上。

       “诗法举隅”,书名说得很清楚,林东海的这本书是研究中国古典诗歌写作手法的。事实也确实如此,作者吸收历代诗话研究的成果,在诗歌传统表现手法赋比兴的范围内,从“以少总多”、“以小见大”、“超越时空”、“夸不失真”等十四个方面入手,总结了古典诗歌在这些方面的表现技巧,也就是作者所说的“诗法”。

       可是在不长的序言中,朱东润先生征引了古人的一些论述,却得出了这样的结论:对于诗来说,“言志是第一义,其次是言情。”“情之所至即诗之所至,诗而至此,不可与言法,亦不宜于言法。”“东海深于诗者,以为如何?”

       “诗不可与言法”,语意明确,观点鲜明。序中没有半句赞扬学生和本书的话,相反却是很明确地表达了自己反对谈“诗法”的观点。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此书立论的基础,对此书从根本上予以了否定。

       与当代层出不穷的好话多说的序言相比,这真是篇难得一见的奇序!

       书的作者林东海也是一位极有雅量的高人,对这篇序,他并未弃之不用,而是很坦然地照常印在书前,却另外在后记中与老师展开了学术争鸣——吾爱吾师,吾更爱真理么。

       林东海在后记中说:“拙稿付梓,朱东润先生欣然为之作序,师生情谊是很值得珍重的。朱序指出,诗之第一义是‘言志’,第二义是‘言情’,志之所之,情之所至,则‘不可与言法,亦不宜于言法’,强调了诗歌的内容,这是十分重要的。”这是对朱序先作肯定,接下来却是笔锋一转,又说:“古人云‘情欲信,辞欲巧’,巧有巧法,历来不乏言法者。诗法犹如规矩。圆者中规,方者中矩,没有规矩,不成方圆。初学者宜循规蹈矩,及至成为巧匠,才能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。所以研究诗法对于增强鉴赏能力,提高创作水平,还是有一定意义的”,这是阐述和坚持了自己的诗当有法的观点,与老师巧作争鸣。接着,林东海又说:“然而只有在‘言志’、‘言情’的前提下,以法从意,以意运法,入于有法,出于无法,这样才可望奏其肤功。”

        从后记中可以清楚地看出,林东海是坚持自己的“诗法犹如规矩”,“历来不乏言法者”的观点的。当然,他也承认“诗之第一义是‘言志’,第二义是‘言情’”,应当“在‘言志’、‘言情’的前提下,以法从意,以意运法,入于有法,出于无法,这样才可望奏其肤功”。

       林东海后面的这些话,我觉得并不是圆滑之词,也不是简简单单地想给老师留个面子,而是出于他内心的真诚表达,他的话是严谨而科学的。

       师生之间、序者与著者之间有不同的学术见解,并且进行观点尖锐对立然而气氛并不剑拔弩张的争鸣,这真是一段不可多得的学苑佳话。

       放眼当今,书出得多,序也写得多,但像这样为别人的书作序,朱东润先生以外,还有谁人?(本段摘自网文)

(未完待续)

分享到:
阅读 (2810)


回到顶部

返回顶部

回到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