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岛诗词
2025-5-2 星期五/农历四月初六

《诗法举隅》及其介绍的诗词写作技法(之二)
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 


         三、诗词写作十四技法

       下面将每种技法的概要摘录如下。

       1.【以少总多】

        以少总多,是说写的诗,要使人从局部见到全体,从不完全见到完全,从有限见到无限。诗歌创造意境的过程,就是对所反映对象加以取舍的过程,即文艺理论上所说的典型化的过程。宋朝葛立方《韵语阳秋》:“尝鼎一脔,可以尽知其味。”王士禛《渔洋诗话》:“一滴水可知大海味也。”

       王安石:“浓绿万枝红一点,动人春色不须多。”这一点“红”,透露了春天的气息,自然让人想起万紫千红的景色。这就是“以一总万”。

       然而,并不是随便抓住一两样景物,信手写上几句诗句就叫做以少总多。这一手法用得不好,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:固然写得“少”,却未必能“总多”;虽然列举了“一”,却未必能“反三”。

       怎样才能做到“以少总多”?必须具有两个特点:概括性和具体性。

       ①概括性。指所表现的事物所具有的共性、必然性,体现为思理的,能够启发读者的联想。比如:一叶——知秋;月光——乡情;蓬草——漂泊;寒夜孤灯——凄寂。

       ②具体性。指所表现的事物具有个性、偶然性,体现为感性的,能够限制读者的联想。

       如:白居易《钱塘湖春行》:孤山寺北贾亭西,水面初平云脚低。几处早莺争暖树,谁家新燕啄春泥。乱花渐欲迷人眼,浅草才能没马蹄。最爱湖东行不足,绿杨阴里白沙堤。

       如果只写莺、燕、花、草,我们只知道写春天。但写的是“早莺”、“新燕”、“乱花”、“浅草”,给景物加上个性,使我们知道这是“早春”,不是“暮春”。另外,诗中的孤山、贾亭、白沙堤,将地点定在西湖。如此,在时间上、空间上都很具体了。

        月光:李白”举头望明月,低头思故乡“,杜甫”今夜鄜州月,闺中只独看“,白居易”共看明月应垂泪,一夜乡心五处同“,都各有具体性,都有特殊的背景和个人的感情,从而有了感人的力量。

       2.【以小见大】

        以小见大是指,诗歌能以局部见全体、以有限见无限;而且还能通过典型和象征,借助于人们的生活体验,达到以小见大。

       吴均《山中杂诗》:“竹中窥落日”,又《送韦司业别》:“竹里见流萤”。竹逢是小的,竹缝背后的境界却是阔大的,见不到却可以想得到,可以联想到竹外无穷的天地。

       具体作法是:

       ①诗歌抓住具有典型特征的小景物,可以在读者的脑海里唤起大的境界,即所谓“以小景传大景之情。”

        如:杜甫“香飘合殿春风转,花覆千官淑景移”,王湾“潮平两岸阔,风正一帆悬”,王维“白云回望合,青霭入看无”。

       ②写社会生活 ,也是借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细节来表现重大的社会内容。

如:韩翃:“春城无处不飞花,寒食东风御柳斜。日暮汉宫传蜡烛,轻烟散入五侯家。”借生活中的小事——寒食传烛分火,却表现了重大的主题:宦官专权。

       ③还有一种以小见大的方式,就是以小事物,“借端托寓”,象征重大思想内容。

       如:黄巢“飒飒西风满院栽,蕊寒香冷蝶难来。他年我若为青帝,报与桃花一时开。”题目是“菊花”,表现的却是非常大胆的敢于触犯当朝的“叛逆”思想。

       如果说“以少总多”是诗歌典型化的重要手段,那么“以小见大”则是诗歌形象化的重要方式。

       3.【超越时空】

       作诗前要进行艺术构思,即着手进行定题、选材、作法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。艺术构思可以超越时空,表现手法上自然也可以打破时空的界限。比如王维曾画过《袁安卧雪图》,表现了“雪中芭蕉”。这一超越时空象征寓意的艺术手法,是中国画重要的艺术传统,直到今天的国画中,尤其是写意画,仍然普遍地采用,可难与俗人论。

       诗歌的超越时空艺术手法大体分两种:

       ①实写。

       如:李白:“峨眉山月半轮秋,影入平羌江水流。夜发清溪向三峡,思君不见下渝州。”一首诗中写了顺江而下的5个地名,表现了李白的江行体验和思乡感情,这种体验和感情统一了广阔的空间。即,不在于景,而在于人,统一于人的经历,统一于内在空间。

       如:王昌龄:“大漠风尘日色昏,红旗半卷出辕门。前军夜战洮河北,已报生擒吐谷浑。”一首诗中从白天写到夜里征战告捷。所谓超越时间,就是把不同时的情景融入诗中画。即,不统一于景,而统一于人,统一于人内在的生活体验。

       ②象征。

       运用象征型的超越时空手法,有三个特点:经常用比喻的修辞格。经常运用典故。经常用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调和统一诗中不同时、不同地、不一致、不和谐的景物和人事。

       4.【夸不失真】

       艺术夸张是我们常用的。艺术的夸张,只是在所要着重表现的方面片面夸大。而且这种夸大,不能近于事实,不能让人误认为真有其事,必须几倍、几十倍、乃至千万倍地夸大或缩小。

       如:李白“白发三千丈”、“燕山雪花大如席”,杜甫“霜皮溜雨四十围,黛色参天二千尺”。

       ①夸张必须有现实根据。如杜甫诗,武侯庙前真有一颗大古柏。

       ②夸张不能近于事实,否则容易引起误解。

艺术夸张法,大体可分为两种类型:

       ①叙述夸张,或者说赋法夸张。

       通常用于表现数量和动态。是将事实上并没有那么大的数量和事实上不可能做到的动作,煞有介事地作了说明和交代。

如:李白“白发三千丈”,“一风三日吹倒山”,“浪打天门石壁开”。

       ②描写夸张,或者说比法夸张。

       通常用于表现时间和状态。就是同比喻结合起来,描绘状态和时间。

       如:李白“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,朝如青丝暮成雪”,“黄河如丝天际来”。

       5.【化虚为实】

       所谓“虚”,就是思想感情。所谓“实”,就是景物形象。“化虚为实”就是将某种心境、某种感觉加以物化——将无形的看不见、摸不着的心理状态,用有形的摸得着的景物状态来表现。

       如:李益:“露湿晴花春殿香,月明歌吹在昭阳。似将海水添宫漏,共滴长门一夜长。”用海水加入滴漏中,表现漫漫长夜。

       李白:“恨不得挂长绳于青天,系此西飞之白日。”设想用长绳系住太阳的办法来留住时光。

       又如:愁。诗歌中经常将“愁”比作一个物体,可以量,庾信“谁知一寸心,乃有万斛愁”。可以载,辛弃疾“明月扁舟去,和月载离愁”。可以抛,白居易“惟留花向楼前看,故已抛愁与后人”。可以割,刘子翚“梁园歌舞足风流,美酒如刀割断愁”。可以剪,李后主“剪不断,理还乱,是离愁”。可以引,钱珝“引愁天末去,数点暮山青”。可以洗,刘秉忠“一曲清歌一杯酒,为君洗尽古今愁”。

       以物喻愁的三种方式:

       ①单边比喻。只取一个相似点。如以重山喻愁之多,以海水喻愁之深。

       ②双边比喻。就是同时取两个相似点。如愁似一江水流,既以一江水喻愁之多,又以水流不断喻愁之不尽。

       ③博喻。同时用多种物象来比喻一种特性。李白“抽刀断水水更流,举杯浇愁愁更愁”。

      “化虚为实”手法还有以下几个特点:

       ①特殊的比喻。

       ②夸张的色彩。

       ③气氛的渲染。

       ④神奇的幻想。

       6.【正反对比】

       对比,是两种对立的事物或情理互相对照,使其中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更加明显,更加突出。中国古典诗歌所用的对比手法是灵活多样的,大致可分为四种对比方式:

       ①描述对比。把两种完全相反的景象或心情描写陈述出来,形成鲜明的对照。

       如:杜甫“朱门酒肉臭,路有冻死骨”。“冠盖满京华,斯人独憔悴”。南宋民歌“月儿弯弯照九州,几家欢乐几家愁。几家夫妻同罗帐,几家飘散在他州”。

       ②比喻对比。两种事物在某一方面作为类似点的对比,用以比喻两种对立的人、两种对立的思想、两种对立的品质。

       如:李白:“桃花开东园,含笑夸白日。偶蒙东风荣,生此艳阳质。岂无佳人色,但恐花不实。宛转龙火飞,零落早相失。讵知南山松,独立自萧瑟。”将桃花与青松相比。

又如:“善似青松恶似花,青松冷淡不如花。有朝一日浓霜降,只见青松不见花。”

       ③旁衬对比。用事物的某一特性来和人的某种境况或观念相对比,物性所起的作用在于衬托人生。

       如:陆机“女萝亦有托,蔓葛亦有寻。伤哉客游士,忧思一何深。”

       又如:王昌齡“玉颜不及寒鸦色,犹带昭阳日影来。”

       又如:顾况“君门一入无由出,唯有宫莺得见人。”

       ④推理对比。情理本应如此,而实际却正相反,情理和实际形成对比;这情理并非直接表现出来的,而是只写出条件,由读者去推理。

       如:于濆“垅上扶犁儿,手种腹长肌。窗下掷梭女,手织身无衣。”

       又如:梅尧臣“陶尽门前土,屋上无片瓦。十指不沾泥,鳞鳞居大厦。”

       7.【众宾拱主】

       绘画艺术中,有所谓“宾主”法则,说的是经营位置、布局构图中,分清主次、突出主体的艺术手法。我中古典诗歌对于人物事物的描写,也有个突出主体的问题,经常采用绘画中的宾主照应的艺术手法。

       诗文中的宾主,说法不一。王夫之以情景分宾主,以情为主,以景为宾。王夫之所谓宾主关系,就是情与景的关系,是要所写的景物直接寓有作者的情意。否则景物就成了“无帅之兵”,谓之“乌合”。

       如:汉乐府《陌上桑》:“行者见罗敷,下担捋髭须。少年见罗敷,脱帽着帩头。耕者忘其犁,锄者忘其锄。来归相怨怒,但坐观罗敷。”诗中不写罗敷的美貌,只是将罗敷对于各种旁观者所产生的影响生动地勾画出来,从而表现罗敷的美貌。

       从《陌上桑》可以总结出特点如下:

       ①不写主而主突出。

       ②只写宾而宾拱主。

       ③宾主之间带点夸张色彩。

       这三点,是“宾主”手法区别于“烘托”和“对比”手法的重要标志。

       “宾主”手法,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有两种类型:

       ①写实的。即人类生活现象作为“众宾”。《陌上桑》对罗敷的描写就是用写实法。

       如:李益“天山雪后海风寒,横笛偏吹行路难。碛里征人三十万,一时回首月中看。”

       ②浪漫的。用自然景物的幻象作为“众宾”。

       如:李商隐“猿鸟犹疑畏简书,风云常为护储胥。”

       又如:宋之问“艳色夺人目,效颦亦相夸。一朝还旧都,靓妆寻若耶。鸟惊入松网,鱼畏沉荷花。”这就是用“沉鱼落雁,闭月羞花”所表现的美女之美的效果。

       又如:李欣“流水嘉鱼跃,丛台舞凤惊。”不直接写音乐的美,只写出音乐的美所产生的作用,从而突出音乐的美。 

    (未完待续)

分享到:
阅读 (3044)


回到顶部

返回顶部

回到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