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岛诗词
2025-5-3 星期六/农历四月初七

《诗法举隅》及其介绍的诗词写作技法(之三)



       三、诗词写作十四技法

       7.【众宾拱主】

       绘画艺术中,有所谓“宾主”法则,说的是经营位置、布局构图中,分清主次、突出主体的艺术手法。我中古典诗歌对于人物事物的描写,也有个突出主体的问题,经常采用绘画中的宾主照应的艺术手法。

       诗文中的宾主,说法不一。王夫之以情景分宾主,以情为主,以景为宾。王夫之所谓宾主关系,就是情与景的关系,是要所写的景物直接寓有作者的情意。否则景物就成了“无帅之兵”,谓之“乌合”。

       如:汉乐府《陌上桑》:“行者见罗敷,下担捋髭须。少年见罗敷,脱帽着帩头。耕者忘其犁,锄者忘其锄。来归相怨怒,但坐观罗敷。”诗中不写罗敷的美貌,只是将罗敷对于各种旁观者所产生的影响生动地勾画出来,从而表现罗敷的美貌。

       从《陌上桑》可以总结出特点如下:

       ①不写主而主突出。

       ②只写宾而宾拱主。

       ③宾主之间带点夸张色彩。

       这三点,是“宾主”手法区别于“烘托”和“对比”手法的重要标志。

       “宾主”手法,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有两种类型:

       ①写实的。即人类生活现象作为“众宾”。《陌上桑》对罗敷的描写就是用写实法。

       如:李益“天山雪后海风寒,横笛偏吹行路难。碛里征人三十万,一时回首月中看。”

       ②浪漫的。用自然景物的幻象作为“众宾”。

       如:李商隐“猿鸟犹疑畏简书,风云常为护储胥。”

       又如:宋之问“艳色夺人目,效颦亦相夸。一朝还旧都,靓妆寻若耶。鸟惊入松网,鱼畏沉荷花。”这就是用“沉鱼落雁,闭月羞花”所表现的美女之美的效果。

       又如:李欣“流水嘉鱼跃,丛台舞凤惊。”不直接写音乐的美,只写出音乐的美所产生的作用,从而突出音乐的美。

       8.【宛转曲达】

       谢朓曾说:“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”。所谓圆,可指内容顺理顺情,更主要的是指形式和技法。孔子说:“情欲信,辞欲巧。”就是说:为人忌圆滑而尚正直,作文宜圆转而避直说。诗要做到含蓄而不露,运用宛转曲达的艺术手法可以收到这种艺术效果。

       比较常用、比较成功的大致有以下四种:

       ①借物以达意。从侧面借物表现本意,要领会本意,就得“如剥蕉心,愈剥愈出”。李商隐“锦瑟无端五十弦,一弦一柱思华年”,借锦瑟抒发追忆往事的感慨。

       借物达意的方式具有这样的特点,即所写的景物往往被“理性化”,带有理智和意志。这种理性化的物象,被写成不能理解人们的心理,因而将某种情绪迁怨迁怪迁怒于物。

       如:李白:“天下伤心处,劳劳送客亭。春风知别苦,不遣柳条青。”如果春风知道送别的苦情,便不会吹拂柳条,让它发青。

       又如:“打起黄莺儿,莫教枝上啼。几回惊妾梦,不得到辽西。”写思妇怀念远在辽西征戌的丈夫,希望能在梦中相见,恐怕黄莺儿叫醒她的美梦,所以迁怪于黄莺儿。

       ②言用勿言体。所谓体,就是所要表现的本意和主体。所谓用,就是本意和主体所产生的作用。

       《诗人玉屑》所引“十不可”:一曰高不可言高,二曰远不可言远,三曰闲不可言闲。。。。

        如:苏轼:“木鱼呼粥亮且清,不闻人声闻履声”,在山寺中,没有听到人声,只听到敲木鱼的声音和履声,这是安静环境中所感受到的情况,所以用以表现“静”。因为只言作用,人们需要想一想,才能悟出所要表现的本体,诗便显得隽永有味。

        又如:东汉末徐幹:“自君之出矣,明镜暗不治。思君如流水,无有穷已时”。明镜之所以发暗,是因为蒙尘;之所以蒙尘,是因为不照镜梳妆;之所以不照镜梳妆,是因为夫君不在家,她无心打扮。

       另有一种“言用不言名”的方式,如王安石:“缲成白雪桑重绿,割尽黄云稻正青”,“白雪”即丝,“黄云”即麦。这种言用代“名”,就是以形容词代替名词。

       ③超极表至极。为了表现极度的感情和状况,有时将这种感情和状况推到极级以外,甚至到了超越现实的程度,以超极表至极,从而加强诗的感情色彩。

       如:唐崔道融:“如今却善相如富,犹有人间四壁居”,相如与文君驰归,家居徒有四壁。

       宋朝李顜:“人言落日是天涯,望极天涯不见家”。石延年:“水尽天不尽,人在天尽头”,范仲淹:“山映斜阳天接水,芳草无情,更在斜阳外”。都是以超极的远,来表现家乡的远。

       超越实际,以自认为不可能存在的事物,来反衬极度的感情和状态,这也是一种超极表至极的方式。如:汉乐府上邪:“上邪,我欲与君相知,长命无绝衰。山无陵,江水为竭。冬雷震震,夏雨雪。天地合,乃敢与君绝。”这是以超极级的现象来表现极级的感情和态度。

       ④直中含曲意。在古典诗歌中,有这样一种表现手法,描写真景,直抒胸臆,读起来却宛转有致,含蓄有味。

       如:陶潜:“采菊东蓠下,悠然见南山”,就是即景即情,却委曲有情致。

       又如:李商隐:“君问归期未有期,巴山夜雨涨秋池。何当共剪西窗烛,却话巴山夜雨时”。这首诗写法是赋法,直陈其事,心思却是曲折有致。

       9.【巧比妙喻】

       文学艺术表现手法的“比”,就是一种形象化的表达方式,是文学创作的重要手段。所谓“比”,我国古代文论或说“写物以附意”,或说“以彼物比此物”,用现代修辞不的名词说,就是广义的比喻。

       “比”必须具备两个特点:一是表现的对象和作比的事物之间必须在整体上、本质上各不相同。二是表现的对象和作比的事物形式的各种因素(如形体和颜色)或内容的各种因素(如性能和用途)存在一定的“相似点”。

       比法在修辞中分为比拟和比喻两种。比拟一般指拟人(将物比作人)和拟物(将人比作物)。比喻则有多种,一般分为三类:明喻、隐喻、借喻。

常用的几种比较耐人寻味的比喻方式:

       ①联贯比。就是多种比喻综合运用,借以加强表现对象的形象性,也称为博喻。

       如:苏轼《百步洪》:“长洪斗落生跳波,轻舟南下如投梭。水师绝叫凫雁起,乱石一线争磋磨。有如兔走鹰隼落,骏马下注千丈坡。断弦离柱箭脱手,飞电过隙珠翻荷。”形容水流迅速,连用七喻,实古所未有。

       又如:诗经:“如跂斯翼,如矢斯棘,如鸟斯革,如翚斯飞”。用四个形象来比喻建筑物的各个方面的情况。

       ②联想比。必须加以联想才能明白比喻关系。用以作比的事物同表现对象之间有一定相似点才构成比喻。

       如:李长吉:“银浦流云学水声”,云可比水,皆流动故,此外无似处;而一入长吉笔下,则云如水流,亦如水之流而有声。

       又如:刘叉《赠姚秀才小剑》:“一条万古水,向我手心流。临行泻赠君,勿荡细碎仇。”以水代剑(借喻),其他比喻词如“一条”、“流”、“泻”、“荡”,都是由水联想而来的,都越过了相似点。

       又如:李贺:“洞庭雨脚来吹笙”,这句诗意在说明笙的声音如同洞庭湖上下雨的声音,相似点在“声”,这里不是经雨声比笙声,而是以雨脚的形状来比喻吹笙的动作。

       ③双关比。在“相似点”之上增加一层双关的意思,比中有比,喻外引喻,也能使比喻不同寻常。古人称为“映带体”。

       如:李白《塞下曲》:“边月随弓影,胡霜拂剑花。”弓形如月,剑气如霜。恰好霜月与弓剑合字,以“随”字“拂”字连合之,曰边月,曰胡霜,见弓剑为出塞所用,可谓面面俱到。以月比弓,这是常规,以霜比剑,也是常规,利剑和寒霜都白而有光,有时直接称“霜剑”;这里又以边月兼指边地月夜,以胡霜兼指胡天寒秋。就是说月和霜是一词两用的,既形容弓和剑,又兼指时在秋夜。语言非常精练,把出兵塞外、秋夜追虏的场面和情景,用十个字就表现出来了。

       ④衬托比。所谓衬托比不是单纯地指明相似点,而是进一步利用作比的形象来衬托气氛或说明道理。后一层意思是由读者体会出来的。并不明言,所以古人也称为“谜比”。

       如:韦苏州:“窗里人将老,门前树已死。”白乐天:“树初黄叶日,人欲白头时。”司空曙:“雨中黄叶树,灯下白头人。”三首诗都是用树逢秋天落叶比喻人的衰老,这种比喻本来就有“树犹如此,人何以堪”的感叹。司空为优。

       10.【视听通感】

       西方象征诗人提出所谓“感通说”。以为自然界现象如声色嗅味触觉等所接触的在表面上虽似各不相谋,其实是遥相呼应,可相感通的,互相象征的。

       如:李白写雪花:“吹落春风香”,雪花使人联想到花,又因为春天是花开季节,春风总带花香,所以说雪花有香味。

       又如:杜甫《佳人》:“日暮倚修竹”,既写了竹景,又借以象征佳人。之所以用竹象征佳人,是因为竹有节,这和佳人的贞节,便有了相似点。

       又如:杜甫《月夜》:“香雾云鬓湿,清晖玉璧寒。”雾本无香,是因为联想到他妻子在月下雾中伫立盼望他,才由妻子的香联想到雾香。

       我国古典诗歌有不少欣赏音乐和描写音乐的优秀作品,这些作品对于音乐的感受,通常用想象性的通感来表现。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:

       ①以声喻乐。

       如:白居易《琵琶行》:“大弦嘈嘈如急雨,小弦切切如私语。嘈嘈切切错杂弹,大珠小珠落玉盘。间关莺语花底滑,幽咽泉流冰下难。”用人们平常所熟悉的耳闻目睹的声音和东西来比喻音乐,读了有一种亲切的感受。珠落玉盘的清脆声,莺鸣花间的娇润声,都很富有感情色彩,并不是单纯的以声比乐。白居易这段诗,还用了视觉和触觉的印象来比喻音乐。之所以百读不厌,和多种手法参错互用意趣横生是有一定关系的。

       ②以形喻乐。

       如:韩愈《听颖师弹琴》:“划然变轩昂,勇士赴敌场。浮云柳絮无根蒂,天地阔远随飞扬。”用战士出征的形象和场面来形容音乐的雄壮轩昂,用浮云柳絮在空中飘扬的情状来比喻琴声的轻柔悠扬。以有形写无形,借象以喻声。

       ③以意喻乐。

       如:岑参《秋夕听罗山人弹三峡流泉》:“此曲弹未半,高堂如空山。石林何飕飗,忽在窗户间。绕指弄呜咽,青丝激潺湲。”这里所写的空山石林,流泉潺湲,这种景物形象,是对琴曲内容的联想,是以意喻乐;同时也是以形喻乐、以声喻乐,就是用空山石林的形象和风声、流泉声等自然界的声响来比喻琴声的艺术效果。

       ④以典喻乐。

       如:李贺:“女娲炼石补天处,石破天惊逗秋雨。”这里是暗用了典故:师旷弹琴“大雨随之”、以及“女娲补天”。由于化用了两个典故,才构思成功这两句神奇绝妙而又不太好理解的诗句。

       描写音乐的四种手法,经常是交相为用的,在一首诗里,可以几种手法同时并用,在一句诗中也可以糅合几种手法,不是刻板地单用一种手法。

       11.【化静为动】

       写景言情,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通例。古人论诗词,有时分为景语、情语。景物有动物、静物。诗人笔下的静物,总是写得活动跳跃,富有生机。诗人对静物的这种表现,我们称之为“化静为动”。

       化静为动有两种类型:一种是客体给予主体的流动感,一种是主体给予客体的活动感。

     (1)宋朝林逋《山园小梅》:“疏影横斜水清浅,暗香浮动月黄昏。”这所以好,不仅在于“水清浅”、“月黄昏”的背景,衬托了梅花清秀高洁的资质,而且在于把这种体态风神写得活动跳脱,因而富有感染力。这种形式能使不动的景物显示出动态。

     (2)主体给予客体以活动感,包括5种:

       ①拟物式。拟物就是以物比人的修辞手法。用静物比人,物的动,便由无感的动化为有感的动。例如:曹植《吁嗟篇》:“吁嗟此转蓬,居世何独然。长去本根逝,宿夜无休闲。东西经七陌,南北越九阡。卒通回风起,吹我入云间。自谓终天路,忽然下沉泉。”这首诗通篇以转蓬比人,蓬的辞根、飘飏、下沉,这一切动态,都是用以比喻曹植自己的遭际。

       ②拟人式。静物拟人化而表现为动,这是运用拟人化的修辞手法。例如李白《独坐敬亭山》:“众鸟高飞尽,孤云独去闲。相看两不厌,只有敬亭山。”云象人一样可以来去闲游,山象人一样能相互对看。

       ③带情式。静物的自然形态带有人的感怀色彩,使不动如能动,使动者(风吹草动之动)如有情。例如宋人王禹偁《村行》:“万壑有声含晚籁,数峰无语立斜阳。”山峰本来就不能说话的,基于此,诗人使之带有人的感情,所以诗中表现山无语,却使人感到山好象是能说话而在此时不说话。例如戴叔伦《湘南即事》:“沅湘日夜东流去,不为愁人住少时。”水本来无感情、无动作,诗人使水流带上感情,使本来无情的流水带情而不留情,这使愁人更难堪了。还有“满园春色关不住,一枝红杏出墙来。”也是如此。

       ④飞动式。是静物在诗人笔下具有由力引起的自动状态。例如:“流波将月去,潮水带星来。”又如:“月光随浪动,山影逐波流。”月和山的动,是不动者如能动,是月和山对于人的心理影响,而不是无情者如有情,把感情纳入于对象之中,也就是说飞动体不同于带情体。又如李白《送友人入蜀》:“山从人面起,云傍马头生。”把上山时对山的那种如同向上挺起的感觉表现出来了,同时也将山的奇险勾画出来了。

       ⑤疑动式。疑动式是因为心理错觉,对于静物,看起来好象能动。例如苏轼《书晁说之考牧图后》:“川平牛背稳,如驾百斛舟。舟行无人岸自移,我卧读书牛不知。”先以牛背比船,又以船行岸移形容骑牛前进的感觉。

       上述5种化静为动,都是诗人主观感受对于景物的影响,是主体给予客体的活动感。

       12.【以动写静】

       诗中要创造“静”的境界,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。唐朝皎然的《诗式》说,所谓“静”,“非如松风不动,林狖未鸣,乃意中之静。”人如果真的走进这种环境,他感受到的不是幽静,也许会觉得毛骨悚然,有一种骇动之感。

       静的意境,有各式各样,如清静、宁静、恬静、幽静、肃静、寂静、闲静等等,各种不同的静,都有一些特殊的表现手法。归纳起来,大致有2种类型,一种是以声音写意中之静,一种是以动态写意中之静。

       ①以声写静。即寂处有音,动中见静,这种艺术手法是利用引起人们的特殊感受的声音来写静境和静意。例如:“风定花犹落,鸟鸣山更幽。”现代电影也有这样的手法,如要表现山间的幽静,常常让观众听到滴嗒滴嗒的泉声。刘长卿《题郑山人幽居》:“寂寂孤莺啼杏园,寥寥一犬吠桃源。“张籍《不食仙姑山房》:”月出溪路静,鹤鸣云树深。“

       ②以动态写静意。即静中有动。宋人梅圣俞《秋日家居》:”移榻爱晴晖,翛然世虑微。悬虫低复上,斗雀堕还飞。相趁入寒竹,自收当晚闱。无人知静景,苔色照人衣。“中二联细微地描写虫和雀的动作,通过这种动态,表现了”静景“。其实就是物动,人不动,故”静“。

       上述以声写静和以动写静两种类型的手法,往往是配合起来的,既以声写静,也以动写静。例如李白《访戴天山道士不遇》:”犬吠水声中,桃花带雨浓。树深时见鹿,溪午不闻钟。“又如王维《鸟鸣涧》:”人闲桂花落,夜静春山空。月出惊山鸟,时鸣深涧中。“

       是不是随便写什么声音、动态都行呢?不是。必须有一定的条件,包括两方面:一是所写的应是在静的环境中最易敏感到的声音和动态,二是应以静的心情来体会这些声音和动态。

       13.【乐景写哀】

       我国古典诗歌常常利用美感的差异性,利用心情不好同美景的矛盾,来渲染和烘托内心不快的情绪,使所要表现的不快情绪更加突出。这种写法,可使诗歌更含蓄、更深邃。这一写法,一般有三种情况:

       ①写乐景不为哀情所欣赏。心情不好,美景也不美了。例如杜甫《遣怀》:”愁眼看霜露,寒城菊自花。“杜甫《日暮》:”风月自清夜,江山非故园。“何逊《赠诸游旧》:”旅客长憔悴,春物自芳菲。“

       ②写乐景为哀情所厌憎。例如杜甫《登楼》:”花近高楼伤客心,万方多难此登楼。“杜甫《送路六侍御入朝》:”不愤桃花红胜锦,生憎柳絮白于棉。剑南春色还无赖,触忤愁人到酒边。“杜甫《春望》:”感时花溅泪,恨别鸟惊心。“

       ③写乐景为哀情作反衬。通过塑造同诗中人物的心境不相协调的气氛,借以突出人物的心理。例如元稹《行宫》:“寥落古行宫,宫花寂寞红。白头宫女在,闲坐说玄宗。”此诗除了运用“以少总多”的手法外,还用了“乐景写哀”的手法。红花起了重要作用:红花和行宫寥落相映衬,加强时移世易的盛衰感慨;红花与白发相映衬,表现了红颜易老的人生感慨;红花作为一般的好景,还映衬了孤凄寂寞的心情,更加突出了凄凉之感。又如王昌龄《闺怨》:“闺中少妇不知愁,春日凝妆上翠楼。忽见陌上杨柳色,悔教夫婿觅封侯。”

      14.【兴法起结】

       古人论作诗的方法,都很讲究起承转合,对于诗的开头和结尾的写法,尤其注重。开头也叫发端、发句、起句、破题。结尾也叫收束、结句、落句、尾句。宋人严羽《沧浪诗话》:“对句好可得,结句好难得,发句好尤难得。”明人王世贞也说:“七言律不难中二联,难在发端及结句耳。”从谋篇的角度说,起和合,比之承和转更为重要。不仅律诗难于开头和结尾,一切诗体的写法,都要在开头和结尾狠下功夫,因为诗意的完整,诗味的含蓄,主要取决于开头和结尾。古人在多种著作中总结了好多如何开头和结尾的写法,不一一列举。这里只介绍“兴”的写法。

       “兴”作为艺术手法,主要是用来渲染气氛,触景生情,有时也在章节上起和谐作用。对于“兴”的解释,也是有多种说法,在此从两个方面来写:

      (1)兴和比最好分开解释。杨慎《升庵诗话》卷二十引李仲蒙语:“叙物以言情,谓之赋,情物尽也。索物以托情,谓之比,情附物也。触物以起情,谓之兴,物动情也。”其实,在诗歌创作中,赋、比、兴三法是经常互相渗透,交相为用的。

     (2)兴不限于“发端”,也可以用于篇中和篇末。

       兴法用于篇首作为发端的,大体上有三种情形:

       ①所写景物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并无必然的联系,只是在章节韵律上起调协作用。《诗经  魏风  园有桃》:“园有桃,其实之殽。心之忧矣,我歌且谣。”桃只是为了与谣押韵。

       ②所写景物对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有烘托作用,除了气氛渲染外,有时还利用景物点明时间和地点。《诗经  周南  桃夭》:“桃之夭夭,灼灼其华。之子于归,宜其室家。”桃花盛开,不仅对婚嫁喜事有烘托,还点明时间在春天。

       ③所写景物除渲染气氛外,还兼有“比”义,就是比兴两法合用。《诗经  周南  汉广》:“南有乔木,不可休息。汉有游女,不可求思。”这诗写江汉游女已经改变习俗,不可乱来。乔木不可息,暗喻游女不可求。乔木是兴,也兼作比喻。

     (3)兴用于篇末。钟嵘《诗品》:“文已尽而意无穷,兴也。”这正是结句所要求达到的境界。结句用“兴”法,经常在诗情抒写到将尽末尽的时候,突然用景物收住,留下一个生动的画面,或者画面兼有画外音。例如梁朝何逊《相送》诗末二句:“江暗雨欲来,浪白风初起。”张玉谷《古诗赏析》说:“后二句只就水程别时景顿住,峭甚。”送客江行,临别时天昏地暗,刮起风,掀起浪,就要下雨了。这气氛增加了无限的担忧,也加强了惜别的黯淡心情。又如王维《观猎》末二句:“回看射雕处,千里暮云平。”打猎归来正当日暮,野旷云低,景象如画。辽阔悠远的画面,不仅表现出雄浑的气势,而且蕴含着不尽的余意。又如李白《送友人》结尾:“挥手自兹去,萧萧班马鸣。”这里的马声都是画外音,这声音同样起到“兴”的作用,马声使人联想到人,联想到惜别之情。 


分享到:
阅读 (1817)


回到顶部

返回顶部

回到顶部